
密县县衙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老县城中心,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 密县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(616年),历经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各代,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。县衙元代毁于战火,明洪武三年(1370年)知县冯万金于原址复建,仍保持明、清建筑风格。
建筑格局
古县衙建筑群南北长220米,东西宽110米,占地面积近2.5 万平方米。照壁、大门、仪门、戒石坊、月台、大堂、二堂、三堂、大仙楼、后花园等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,形成九层五进院落,另有东西花厅、八班九房与县衙监狱。县衙监狱自建衙之日起一直使用到2003年初,近1400余年,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奇迹,被专家称为“世界监狱之最”。
县衙内亭、台、楼、阁、谢、坊、桥、池等建筑门类齐全,青砖灰瓦,厅堂轩昂,前堂后宅,布局严谨合理,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官衙的庄重、肃穆。密县县衙规模之大,保存之完整,为中国所罕见,而仪门前的莲池更是为密县县衙所独有。密县县衙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、建筑艺术具有重大意义,堪称我国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中难得一见的实物标本。
一进院
大门至仪门为县衙第一进院落。
大门即衙门,因古代军营悬挂猛兽獠牙以示威武,古称“牙门”。唐代“牙”与“衙”互通,故写为“衙门”。到了宋代,人们便只知“衙门”不知“牙门”了。
大门东侧廊下为“喊冤鼓”,供百姓喊冤报官之用,但喊冤人一次只能击三下,若乱击就要先挨扳子后审案。大门与仪门的两对巨型门墩高70公分,宽85公分,厚40公分,重越800多千克,为隋代遗物,是县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构件,国家一级文物。
大门里仪门前甬道东西两侧各有一莲池,南北长18米,东西宽6.5米,深3米。甬道下有三孔石券桥洞使东西两莲池连通。莲池内植藕养鱼,清雅非常,为密县一大景观。莲池与“廉耻”谐音,寓意清水衙门,廉洁清政,出污泥而不染。莲池通常为高等级官衙所用,县衙建莲池是密县县衙一大特色,也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县衙莲池之一。因东汉密县县令卓茂被刘秀皇封为“德侯”,故级别较一般县衙为高,这点在县衙中多处均有体现。
解放后,莲池一度被垃圾填平。经过清理开挖,2003年11月西莲池已恢复旧貌。是全国保留有莲池的县衙之一。
仪门为“有仪可象”之意,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,是为进入县衙后第一道礼仪之门。由于密县县令卓茂曾受皇封,故官员到仪门前须遵循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礼制。除重大庆典活动或审理重大案件,正门通常并不开放。仪门两侧设便门,东侧为“人门”,又称“生门”,为平常人们进出所用;西侧为“鬼门”,又称死门,平时关闭,只在处决死犯时才开门拉出行刑。
大堂院
大堂院宽敞雄伟,位于县衙中心,是县衙的第二进院落。南北长四十米,东西宽五十米,面积两千平方米,是县衙举行庆典或重要集会的场所,大堂与仪门中间甬道上立有戒石坊,南面书“公生明”三个大字,北面书“尔奉尔禄,民脂民膏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十六个字。
大堂院东西两侧原为六房,左文右武,东侧为吏(衙门人事)、户(税赋、财政、户口等)、礼(教育、庆典等)三房,西侧为兵(军事)刑(治安)工(道路、仓库等),为县衙职能办事机构。东三房于1954年改建为密县仓库,西三房拆除,尚待恢复。
大堂为县衙中轴线主体建筑,为县衙建筑群的中心。长17米,进深12米,高10米,有立柱12根,建筑面积204米,与月台、卷棚成一体,高大壮观。每逢下雨,雨水在大堂与于卷棚间形成一道水帘,为密县一大景致。大堂前建卷棚,是高级官衙的建筑形式,在一般县衙中颇为罕见,对研究明清官衙建筑形式有重大价值。
大堂已全面恢复,现为历史原状陈列。
大堂正中设知县公堂,上悬“明镜高悬”和御赐东汉卓茂的“汉褒德旧制”匾额,公案之上放置文房四宝及红、绿头捕签。正面屏风彩绘“海水朝日”图,象征清如海水,明似日月。大堂顶棚彩绘八卦太极图,系按堪舆学说八卦方位图含义设计;四周仙鹤向中心飞去象征四 方归心。传说第五任县令索长官公堂断虎一案便在此处。
大堂两侧陈列县官仪仗,有青旗、蓝伞、青扇、桐棍、堂鼓、四抬蓝绢轿等。大堂西侧另设汉朝至民国期间密县历任县长(共计197人)介绍。
大堂西侧为典章阁,民国时为水利股办公处,现辟为新密革命史陈列室。
二堂院
大堂后面的二堂、厢房、宅门等,共同构成县衙第三进院落,为知县行使权力所用。
宅门为第三进院落入口,面北书写“天理”“国法”“人情”六字,提醒县官在办案时要顺天理、行国法、通人情。
宅门是县衙咽喉之地,所有进出人员,均要在宅门东侧的门子房登记,寻亘查明存入号簿,一般人等不可随便进入。在封建社会,门子房的门子往往向进出人员索要贿赂,进而演变为封建衙门的一大陋习。曹雪芹《红楼梦》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一回中,就对官衙中门子的丑恶嘴脸进行了生动的刻画。
二堂在建筑格局上与大堂大同小异,建筑面积160.5平方米,东西有两个稍间,旧为茶房与招房。二堂是预审案件与县官大堂审案时县官退思、休息之处。大堂两旁放置笞杖、夹棍等刑具,堂前有两块跪石,东侧方石为原告跪石,西侧长方石为被告跪石。二堂屏风上悬挂“三鉴堂”匾额,堂号为清康熙年间密县知县衷鲲化所定,即“鉴于镜,鉴于古,鉴于人”,以警视办案的县官。虽然如此,但在封建时代,二堂不准一般公众进入,堂内经常造成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。
三堂院
二堂之后是三堂院,为县衙第四进院落,是官员居住、办公、来往的地方,一般平民难以到达。因此院常种植南天竺、桂花等花卉,故也城竺桂院,意与“主贵”谐音。
三堂为五间回廊式建筑,建筑规模与二堂相当。二堂中间是审理花案(涉女案)与涉及机密案件的地方,堂上匾额上书“退思堂”,即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之意。东二间为接待来往官员与商议政事的会议室、接待室,西二间为县官休息与更衣之用。
三堂已全部复原,现为历史原貌复原陈列,并对外提供古装照相服务
三堂院东西厢房为师爷办公处,先辟为密县老照片展览。
三堂院后面为县衙最北端的第五进院落,主体建筑为大仙楼。大仙楼为五间双层小瓦楼,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双层小瓦楼。这里是存放县衙重要档案、贵重物品之处,年终封印时,印鉴也存放于此。由于古时没有公章保管制度,故特奉大仙神(狐狸)乞求安全。
大仙楼已修复完毕。
县衙监狱
密县县衙监狱位于大堂以南,仪门以西,属八卦中的坤位,俗称南监。监狱建立于隋朝,后屡经重修,历经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,一直沿用到2002年底,使用时间近1400年,这方面甚至超过了山西的洪峒监狱,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监狱,可谓名副其实的“华夏第一监狱”。
监狱为砖石结构,墙高4~5米,壁垒森严。现存牢房与狱吏房60余间,占地近3000平方米。监狱分外监、内监、女监三部分,另有狱神庙。外监是临时拘押犯人场所,相当于现代的看守所,内设水牢,与莲池相通,现已无存;内监关押重犯,女犯人无论情节轻重一律关押女监。解放后仍被作为监狱使用,并新建了南楼、北楼与岗亭等建筑。
监狱除震慑犯罪外,也起镇压人民反抗的反动作用。土豪劣绅经常把所谓“刁民”绑给县太爷责杖发落,从1921年至 1949年,更有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惨遭反动派的迫害。
1939年国民党密县县长孟详林勾结中统特务头子王寿山,在密县疯狂镇压革命,逮捕共产党人、进步青年共计28人,共产党员张民权、郭岚、司树森等人遭受鞭打、炮烙、灌辣椒水、坐老虎凳、下水牢……受尽酷刑折磨。密县地下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,革命力量受到巨大损失。
2003年8月20日,新密市公安部门正式将县衙监狱移交市文化部门,现由县衙博物馆管理,布置有历代刑罚烙画展、清代刑具展、刑罚泥塑展等内容。县衙监狱从此揭开了其千年之久的神秘面纱,成为县衙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教育后人的重要场所。
故事传说
大汉挑门墩
传说在密县县衙建衙的时候,城南湾子河村有一桑姓大汉,身高七尺,生得虎背熊腰,一顿饭能吃一筷子那么厚的烙馍,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力气,人称桑大汉。这两对门墩,就是当年桑大汉用一条椽条一口气挑来的。
击鼓鸣冤
相传,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基不久,他的侄子在大街上遇到了美若天仙的民女苏小娥,便上前调戏,却被苏小娥一巴掌打到了脸上。皇侄恼羞成怒,夺过随从手里的齐眉棍向苏小娥打去。这时旁边一大汉出来阻拦,将齐眉棍击落在地。皇侄身边的随从拔剑直刺大汉,大汉一闪身,竟把皇侄刺死了。众随从连忙抬尸体回府,栽赃说皇侄被大汉所杀。刘邦当即下令把大汉打入监牢,定了死罪。
苏小娥闻知恩人即将被害,决意闯金殿救人,便与妹妹手持锣鼓,在宫殿前猛敲起来,大喊冤枉。刘邦听到鼓声,传苏小娥上殿,待问清事情始末,就放了好汉,将那随从斩首,百姓无不拍手称快。
受苏小娥的启发,刘邦下令各级官署大门前必须设置喊冤鼓,以方便百姓告状。击鼓鸣冤从此成为封建官吏体察民情的重要手段,自汉朝到清末,沿用两千多年。
县令卓茂
西汉时河南郡密县有个县令卓茂,南阳人,是个博学多智的学者。他在密期间,大胆改革,重新修订了许多法律条款,并且洁身自好,事迹感人,受到了密县人的爱戴。相传,他调入京城,离任密县时,老百姓奔走相告,在他启程那一天,聚在道路两帝,泣不成声,依依不舍。为了纪念他的功绩,密县人在大隗镇修了卓茂祠,隋以后,在老城又修了第二个卓茂祠。
如今,新密一带还传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。
衙神庙
包括密县在内,古代各县衙衙神庙里供奉的都是汉代的两位名臣:萧何与曹参。萧何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,后任相国,制订各种律令典章,史称“萧何定律”,对巩固西汉政权起到关键性作用。萧何死后,曹参继任相国,一切均从旧例,即“萧规曹随”。
此后,萧曹二人为古代地方官署衙门掌管文书的官员胥吏所崇拜,所有的县衙均供奉萧曹二神,一方面是学习他们忠君爱国,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;另一方面也是想求得他们的保佑,使自己官运亨通。
除衙神外,衙神庙里还供奉有胥吏神。在宋代时,官衙中的胥吏们每年秋天,都会凑钱举行赛神会祭祀苍颉。苍颉为神话人物,传说是创造文字的黄帝史官。由于“苍颉造字”的典故,文笔吏们将他视为为自己的保护神。萧曹二人有时也被奉为胥吏神。
公案与签筒
旧时衙门公堂上,都有一张桌案,上有文房四宝及惊堂木、签筒等办案所需要之物,俗称“三尺公案”。其实,这桌案既非三尺长,亦非三尺宽。以清代为例,“三尺公案”长约六尺,宽约两尺。既然如此,公堂上的桌案又为何称“三尺公案”呢?
在纸张发明以前,文字都写在三尺竹简上,故古代法律又称为“三尺罚”。而衙门公堂是县官根据法律审理案件的地方,故审案用的桌案就被称为“三尺公案”了。
旧时衙门大堂审案,三尺公案总放着两个签筒,分别放着红、绿头签。县官大老爷抽出绿头签是派衙役前去拿人,抽出红头签便是要当堂打人。清代,竹签与签筒还有一个特殊作用,一个签筒的容积刚好是户部额定的一斗,而一只竹签的长度则刚好是标准的一尺。集市贸易中若发生缺斤短两的纠纷,告到衙门理论,县官可当堂用竹签签筒加以衡量。
密县名宦
据不完全统计,从汉代卓茂任密县令起,到民国初年(民国八年),密县曾有县令、达鲁花赤伊、知县等178人,载入《密县志·循政传》者38人,而进入密县名宦祠的仅有10人。他们为政清廉守法,作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,并在民间享有一定声望,为百姓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密县祭祀官吏最早起于汉代卓茂。清嘉庆三年(西元1798年)知县杨泰起于老城文庙前修建“名宦祠”(现不存),祭祀密县历任名宦7人;清道光年间,密县人又于老城西门外关岳庙你建“贤候祠”,增祭知县3人。下面将此10人的生平事迹做一简单介绍。
卓茂:详见被刘秀皇封为“德侯”的县令卓茂一文。
索长官:详见索长官公堂断虎一文。
明格公:
元族人元代至正元年(公元1264年)任密县达鲁花赤伊。任期劝农兴学,岁旱虔祷,大雨立至。蝗虫自北方而来,他带领吏民扑打,制止了蝗灾。当地百姓曾立碑记载其功德。
杜君美:
河北赵州人,元代至大三年(公元1301年)任密县达鲁花赤伊,年七十岁,相貌壮观,精力不衰。勤于政务,教化民众,三年如一日,深得民心。
陈纲:山西沁源人,明正德年间中举,嘉靖元年(1522年)任密县知县。为人刚直不阿,公正廉洁,吏民赞之“处事如神”。任职期间社会安康繁荣,百姓安居乐业。
朱敏汀:
山西太原人,崇祯十二年(1639年)年任密县知县。时逢旱灾蝗灾,密县陷入饥荒,出现了父子、夫妇相食的悲剧。朱敏汀痛哭流涕,绘制“流民图”奏之朝廷。崇祯帝特为密县免税。
崇祯十四年(1641年)春,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密县,朱敏汀一家俱死,事见《明史·忠义传》。
李芝兰:
奉天铁岭卫人,清顺治五年(1648年)任密县知县。
时逢明末清初,兵祸初定,密县人烟稀少,几成废墟,甚至发生群狼入城吃人之事。李芝兰到任后劝课三年,大胆改革明末旧制,废除苛捐杂税,设法教民造房,招揽贸易,并大力兴办义学、义冢。顺治十年(1653年),李芝兰升任山东登州通判,密县人口已超过四万。
李芝兰任期间修《密县志》八卷,残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。
景纶:
满族,满洲镶黄旗,清嘉庆十六年(1811年)任密县知县,四年后回任密县知县。
景纶刚正廉明,遇事立断。景纶上任后大灾连连,他一面请求上级减免税赋,一面自行筹款,于城乡设立粥场,救活无数百姓;又在县东施荼庵设立义冢十亩,深得百姓称颂。
黄河马营口决堤,上级命密县出料助工,景纶以密县不产料具文,再三申详,物料之役遂永久免除。
嘉庆二十二年,景纶与江苏武进人谢增重修《密县志》,并开雕成书。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《密县志》即为该版本。
杨炳坤:
浙江归安县人,清道光二年(1822年)任密县知县。
在任期间,他发动群众兴修水利,垒堰开娶十五道,新增稻田2070亩;整顿小煤窑秩序,废除了残无人道剥夺工人人身自由的“窝铺”制度;大力兴办义学,发展教育,使贫寒子弟271人得以入学读书。
杨炳坤在任七年来生活朴素,廉洁奉公,一切薪蔬食物,全部现钱购买;下乡视察,亦自备鞍马,不扰民一草一木。
王鳞定:
陕西合阳人,清道光十四年(公元1834年)任密县知县。
王鳞定学识渊博,热心课士文字,曾亲自主持编修课本,在任期间密县文风为之大振。
密县蝗灾严重,王鳞定不畏寒暑,亲率百姓驱逐蝗虫,离任十年后,百姓仍津津乐道。
服:密县名宦祠祝文原文(原载《密县志·典礼制》):
于惟
诸公,浍阳先正。彬彬济美,为宪为令,宜民宜人,福有余庆。我后之人,盛武是竞。惟兹仲春秋,谨以牲帛、醴齑、粢盛、庶品之仪,只存于神。
伏羲山大峡谷
伏羲大峡谷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西北20公里的伏羲山旅游区内,是国家AAAA级景区,是一条以典型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峡谷景区,同时也是新密市首家AAAA级景区。
伏羲山属于嵩山山脉向东延伸部分,主峰五指岭1108.5米,横跨伏羲山全境。景区气候温润,四季分明,年均温11.6℃,比市区低2.7℃;景区植被茂密,物种繁多,绿树掩映,花木扶疏,有千年以上的的古树名木数十棵,其中,具有“活植物化石”之称的古亢树,是伏羲山特有的树种。景区终年流水不断,谷底飞瀑、跌水、深潭、平湖,清幽凉爽,姿态万千,风景秀美,巨大的岩石像被打磨过似的,平坦如镜,洁净光滑,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世间少有的“岩石浴”;峡谷两岸岩石兀立,岩壁上天然石梯悬于空中,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动物的形象惟妙惟肖。
景区总规划面积共5.3平方公里,以伏羲文化和红石大峡谷为主要特色,分为上下两部分:上部以卧龙台、文化隧道、望乡台、八卦台、万年栗、栗仙神祠、女娲补天处、神龟折足、五色石等景点为主,全面反映伏羲文化的形成、发展、传播以及对后世的影响;下部以黄龙潭、黄龙庙、簸萁潭、立龙锅潭、贯云瀑(龙影瀑)、八分潭、乌龟拜寿、九龙潭、图腾柱、马蹄沟、沐云梯、等景点为主,深切感受峡谷风光,体验自然鬼斧神工。
伏羲山旅游区红石林玻璃环廊于2018年6月16日正式对广大游客开放。
景区介绍
伏羲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景区,是伏羲山的核心区域,伏羲大峡谷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南,新密市尖山风景区辖区内,伏羲山的核心腹地,北接荥阳,西邻巩义,南依登封;景区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,距省会郑州市56公里(北部有连霍高速,310国道,南部有郑少洛高速,郑登快速道路,交通十分便利)。
这里山峦叠嶂、峡谷深邃,平均海拔800米左右,最高山峰五指岭1084米,这里空气清新、四季凉爽、静谧宜人、树茂花香,养生好去处,避暑胜天堂。
伏羲大峡谷主要由飞龙峡和逍遥谷两大部分组成,飞龙峡由潜龙瀑、潜龙潭、伏羲八卦台、龙岩、现龙瀑、龙饮、惕龙瀑、惕龙潭、跃龙瀑、跃龙潭、飞龙瀑、亢龙瀑、合欢池等诸多瀑布深潭组成;逍遥谷由伏羲阁、龙凤桥、龙凤池、石板浴、三连潭、石牌坊、闻鸡峰、逍遥瀑、女娲湖、伏羲湖等景点组成。
伏羲大峡谷是距郑州最近、落差最大的红石峡谷。
沿谷口拾级而上,5公里旅游线路瀑潭相连、跌水潺潺:行走于崖廊下、徜徉在山水间:蜿蜒曲折、步移景换。
欢迎您来这里欣赏美景,也欢迎您来解读距今十几亿年前古海洋遗存于岩石中的各种谜团。
伏羲大峡谷原名郑州伏羲山飞龙峡,2013年晋升国家AAA级景区,2014年晋升国家AAAA级景区,在旅游界内口碑良好,与洛阳龙潭大峡谷堪称姊妹景区。
2015年五一小长假三天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。
发展历程
2003年7月,郑州伏羲山飞龙峡景区正式接待游客。
2008年,郑州伏羲山飞龙峡经过几年的经营,已经成为郑州地区游客的最佳旅游目的地。
2012年,河南伏羲山旅游开发公司挂牌。
2013年,正式更名为伏羲大峡谷景区。
2013年3月, 伏羲大峡谷景区晋升国家AAA级景区。
2013年清明小长假,伏羲大峡谷三天接待游客25000余人。
2013年十一黄金周七天,景区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。
2013年11月,国家旅游局对伏羲大峡谷景区进行AAAA级景区验收。
2014年12月22日,经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推荐、评定,郑州新密伏羲大峡谷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,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主要景点
望乡台
由于这里地处巩义、荥阳的交界处,过去来往的村民特别多,每当他们走到这里时,由于视线开阔,他们都会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乡,这个石板也因此而得名。
万年栎
栗树的一种,树干胸径近4米,遮阴面积达625平方米,真可谓独木成林。
栗树的果实栗子,是人们喜爱的食物,它含丰富的淀粉、蛋白质和凉粉,营养价值很高,无论生食、炒食、煮食、烹食调做菜都适宜,不仅味甜可口,又有治脾补肝、强壮身体的药用价值,在国际上享有“东方珍珠”之美誉,传说伏羲在粗此活动时,就靠这树上的红果为生;栗树的花晒干后,引燃可起到驱蚊功效;栗树叶可以养蚕,当地居民多把坡蚕放养到树上,待结出茧后,再摘下,这种茧比一般家蚕的茧大2--3倍,抽出的丝呈黄色,质地优良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伏羲大峡谷旁的这棵古树,距今已有4--5千年的历史,是山中栗树之王,当地人尊称为“栗仙”,历经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,村民为了纪念它,在其旁边建了这座“栗仙神祠”。
马蹄沟
西汉末年,王莽毒死汉平帝,建立新政,自称皇帝,复辟了秦末统治。汉室子孙刘秀为复兴汉业,招贤纳士,决定夺回被王莽篡去的汉室江山。
刘秀江山一天天大了起来,震动了新王的社稷,王莽率兵御驾亲征,因寡不敌众,刘秀大败,弃甲而逃。
王莽生怕后患,随大军赶不放。
刘秀单人独骑逃到密县,不料坐骑久经征战,又长途跋涉,倒地不起。
大将军丢失坐骑如断双腿,无奈徒步跑了一程,在沟上头的苇子林躲了起来。
过了好久,好没有任何动静,刘秀以为追兵早该走远了,就松了一口气,随手撤下一片苇子叶,放在嘴里,谁知竟能吹出声音,并且声音清脆嘹亮,可传千里,刘秀自知暴露目标,情急之下,不知所措,就在这时,一匹白马从天而降,驮着刘秀飞奔而去。
王莽根据声音传来的方向,带领大队人马如潮水般涌了过来,顿时,千头大马的铁蹄声响彻山谷,而铁蹄踏过的痕迹,深深在刻在了石板、石壁上,这条沟也以此命名“马蹄沟”。
龟背石
龟背石是一种地质遗迹,它记录了地质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。
关于龟背石的成因目前有两种看法:一种认为: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的粉砂岩沉积层,在干燥、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,因失 水而干裂,其裂缝又被后来的绿色沉积物充填,形成状如龟背的“龟裂状网纹”。
另一种认为: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,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,饱含水分的泥沙流充填裂隙,随着震动的加剧,充填泥沙越来越多,使两端岩层弯曲,在层面上表现为干裂的“龟裂状网纹”。
千层岩,又称千层石,也称积层岩,属于海相沉积结晶白云岩,石质坚硬致密,相间。
千层石属于海相沉积的结晶白云岩,石质坚硬致密。
三生石
三生”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,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。三生石的“三生”分别代表“前生”“今生”“来生”,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,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“缘定三生”。
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,开始用泥造人,每造一人,取一粒沙作计,终而成一硕石,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。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,受日月精华,灵性渐通。不知过了几载春,只听天际一声巨响,一石直插云霄,顶于天洞,似有破天而出之意。女娲放眼望去,大惊失色,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,头重脚轻,直立不倒,大可顶天,长相奇幻,竟生出两条神纹,将石隔成三段,纵有吞噬天、地、人三界之意。女娲急施魄灵符,将石封住,心想自造人后,独缺姻缘轮回神位,便封它为三生石,赐它法力三生诀,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、今生、来世,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,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。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,女娲思虑再三,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,掌管三世姻缘轮回。当此石直立后,神力大照天下,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。
清心岛
这块突起的小岛叫做清心岛,这个岛小巧玲珑,岛上通常清风徐徐,有助于驱赶旅途的劳顿,平抚繁乱的心情。在此岛上环顾四周,居高临下,你是否可以发现有别于你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,有利于你清心养性。
玻璃环廊
伏羲山红石林玻璃环廊位桥面采用150块三层钢化夹胶玻璃铺设,距离峡谷地面360米,环廊伸出悬崖30米,比号称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玻璃环廊还长出近9米。该桥采用无斜拉索设计,整体工程用钢量超3000吨,被誉为“世界最长的高空玻璃环廊”,于2018年6月16日正式对广大游客开放。
节庆活动
篝火晚会
自5月23日起,每逢周六景区将在卧龙台停车场举行篝火晚会,同时还有啤酒美食,伏羲山特色农家菜等邀您度过一个美好的夏夜。
杏花节
三月杏花节:每年三月伏羲山万亩野生杏林杏花次第开放,花期为二十天。杏花节期间,景区将开展各类旅游活动。